眼高手低,是一种精致的“自我破坏”

图片

你可以回想一下,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:担心不受欢迎,索性不和人说话;担心写不好稿子,干脆不去动笔;想创业、做博主,但总在构思阶段热血沸腾,动手阶段全军覆没。用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,这就是所谓的“完美主义陷阱”。为了完美,反而放弃了机会。有句话据说是洛克菲勒说的:“最好”是“好”的敌人。描述的就是这个状态。

今天的文章,带你认清“完美主义”的精致自我破坏方式。从初学者心态、“两个自我”理论,到自我对话法,讲讲如何放下完美,迈出第一步。

01

“品位—技能差异”,了解一下

先从一个有点让人意外的研究说起,虽然针对的是国外的现象,但放在国内的职场上也未必不成立。

今年上半年,美国的相关机构发起了一项职场晋升意愿调查。按照通常的设想,这有什么可查的呢?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,当然是大家都想晋升啊。

但是,结果有点出人意料,有42%的员工表示,自己拒绝晋升。为什么?因为年轻人不求上进?是故意谦虚?都不是。多数人给出的理由是,怕自己做不到尽善尽美。担心出错,于是索性不做。

这其实就是完美主义陷阱。为了完美,反而放弃了机会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得先知道完美主义倾向是怎么产生的。

是人们对自己要求太高?还是因为自尊心太强?这些理由都对。但是,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,认知科学里管它叫“品位—技能差异”。

说白了,你的技能往往追不上你的品位,你的双手往往追不上你的眼光。

比如,小朋友画画往往天马行空,他们可能会画紫色的树、会飞的大象,画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。但是,长大一点之后,他们的审美判断力提高了,就会否定之前的自己。他们会认为自己之前画的“那叫神马玩意”。然后他们就会停手,甚至退出江湖。

从这个角度看,很多人放弃某件事,未必是因为缺少天赋,可能是因为判断力领先了执行力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眼高手低”。

02

你是在努力,还是在努力地逃避?

面对“品味-技能差异”,大脑会本能地衍生出一种应对模式,叫做积极拖延。也就是,我们会刻意绕开主线任务,去做一些周边性的“锦上添花”的工作。整天敲锣打鼓,但就是不干实事。

比如,很多“准创业者”会反复听创业播客,学创业教程,但永远不会自己下场。“准博主”会反复分析别人的视频,但从不拍自己的视频。“准小说家”会花好几年构思角色背景设定,但并不真的写作自己的故事。

这一切看起来都像是在努力工作,但它的本质还是逃避。

更糟糕的是,你的大脑可能还会欺骗你,让你把计划的过程,当作执行的过程。

因为当我们“想象自己做成了一件事”的时候,神经系统给予的奖励和“我真的做成这件事”是差不多的。神经科学中,把这个现象叫做“目标替代”,大脑会让你从“想象的成就”中获得“接近真实的成就感”。

在某些情况下,这种机制对我们是有帮助的。比如,运动员、演说家、医生,在头脑中预演一遍自己的动作,确实能够提升实践中的表现。但是,这种强化只适用于已有的能力,假如一开始就不会这件事,想得再多也只是浪费时间。

最后,还有社交媒体的助推,我们看到的很多成果都太精致了,这会让我们误以为所有人都很完美,大家都没有遇到过困难或失败。

《娱乐至死》的作者尼尔·波兹曼说过,平台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的认知,我们会误以为学习的成果是立等可见的,艰难的过程是不存在的。这也会导致一个人无法忍受平庸的过程,进而无法行动,最终错过了所有机会。

在自媒体平台Substack上有位叫玛薇卡的博主写过一篇文章,标题叫《眼光过高是一种聪明的自我破坏》 ,描述的就是这个状态。

03

如何打破“完美主义”陷阱?

怎么打破这种完美主义的陷阱? 先强调一句,这么高难度的问题,我个人经验非常有限,肯定是没有资格回答的。但是我最近刚好看到了几个高手分享的实践方案,或许有用,也推荐给你看看。首先,拿出初学者的姿态,边做边学。

教育家约翰·杜威有个基本理论,叫做“从实践中学习”,做一件事的过程,就是学习本身。这最初是针对儿童教育的,但后来,很多人把这个理论运用在成年人的实践上。

比如,想学好沟通,第一步不是看书,而是先和人对谈。想从事写作,第一件事不是构思,而是先动笔。想做博主,与其去想完美计划,不如尽快发布第一支视频。

当然,第一步行动的过程中,也要控制好损失。可以做最小化的试错,但不要一上来就All In。

其次,不要自我挑剔,人越放松,行动力越好。

喻颖正老师最近分享了一本经典书,《心态制胜》,讲的是网球运动中的人生启发。

这本书中,作者提出了“两个自我”理论,自我1和自我2。

自我1,总想追求完美,因此常常紧张、挑剔自己。自我2,是本能直觉的自我,能在放松状态下自动学习,流畅发挥。完美主义之所以让我们停滞不前,就是因为自我1太过用力,阻碍了自我2的流动。

具体怎么办呢?《心态制胜》中总结了一套方法。

首先,不要评价自己做得怎么样,而是关注事实,关注我现在的具体行动。

其次,明确目标后,不要死盯着结果,而是要保持放松,用感觉去引导自己行动。

最后,持续练习,不要因为偶尔失败就责怪自己,习惯是靠重复慢慢养成的。

就像现役网球名将瓦泰克说的,完美主义者会走入死胡同,我的目标不是打得完美,而是在感觉不完美的时候也能获胜。

假如你觉得前面的方法麻烦,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,叫,用自我对话来塑造潜意识,推动自己行动。

这个方法来自李笑来老师与脱不花老师在《长谈》中的对谈。所谓自我对话,就是把你要做的事情,大声地说出来,说给你自己听。

我们的大脑有个特点,就是熟悉优先,重复优先。就像对运动员来说,别人的加油远远不如自己的加油有效。

04

就算做得不完美,也比不做好

具体怎么做呢?

首先,找到自己想要做到的事,或者想要改变的坏习惯。

比如,想要戒烟,想要每天健身,想要每天坚持读书等等。注意,这必须是一个可以执行的行为,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愿望,比如你说我想发财,我想变美,这就不够具体。

其次,根据这件你想做的事,为自己写一句话,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对身份的陈述,后半句是带情绪的理由。

比如,我是一个从来不抽烟的人,因为抽烟很臭。

然后,大声说出这句话,并且每天反复对自己说这句话。假如你所在的场合不方便说话,你可以录下这句话,用耳机播放给自己听。大脑熟悉你自己的声音,它不太会反驳熟悉的东西,说多了,大脑也许就会相信。

在这一步,你还可以用各种方法去巩固。比如在这句话之前加上自己的名字,增加表达的庄重感。再比如,执行一段时间后,你可以罗列一下自己做这件事的好处,最好直接写下来,让大脑直观地看到这个好处,它会更认同你的行动。

总之,就像有一句话说的,Fake it until make it,借假修真,当你坚信自己能做到,你就真的能做到。

最后,分享一个真实的实验。美国摄影师杰瑞·尤尔斯曼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摄影课上,做过一项实验。他把学生分成两组。第一组把照片的数量作为评分依据,一学期交够100张照片就得A,交90张可以得B,交80张得C,以此类推。我们可以管这组叫,数量组。

而第二组是把照片的质量作为评分依据,对学生的拍照数量不做限制,最终只需要交上一张照片就行。而这一张照片的质量,就是唯一的评分依据。我们可以管这组叫,质量组。

然后,一个学期过去了。你猜猜结果如何?哪组学生拍出的照片更好?事实是,一学期结束后,最好的照片往往都出自数量组。

因为数量组没有心理负担,没有必须做到最好的执念,所以能痛痛快快地按下100次快门,这个过程中,他们会自发地认识到实际拍下的东西与想象的构图之间的差距,并且不断调整。

而质量组为了拍出一张好照片,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理论,设想最好的结果,导致行动被严重拖延。对完美的执念,反而成了他们的阻碍。

换句话说,咱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完美主义绑架,这时最重要的不是继续思考,不是等待状态好转,而是立刻行动起来。就算做得不完美,也比不做要好。

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一句话,大意是,假如一个内在问题没有被你意识到,那它就会在外部对你产生影响,而你把它称之为命运。

假如你不去面对那些让你无法行动的潜意识力量,它就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掌控你的人生。而打破这种情况最好的方式,也许就是行动本身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